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海南省地熱資源特點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0-29 14:31:00瀏覽次數:1743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島中部偏南地區,丘陵主要分布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在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布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占全島總面積的49.5%。環島多為濱海平原,占全島總面積的11.2%。海岸主要為火山玄武巖臺地的海蝕堆積海岸、小港灣或堆積地貌海岸、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海岸。
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GDP)903.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828.00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10980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全省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01.10億元,比上年增長6.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28.9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73.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2%。2005年全省接待旅游者1516.47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25.05億元。
海南省地熱資源以水熱型為主,根據《地熱資源勘查規范》GB11615-1989的規定,當地下水水溫大于或等于25℃時,屬地熱資源。地熱資源按溫度可分為高溫、中溫、低溫三類,其中:①水溫28℃≤t<40℃為溫水;②40℃≤t<60℃為溫熱水;③60℃≤t<90℃為熱水;④90℃≤t<150℃為中溫地熱資源;⑤t>150℃為高溫地熱資源。我省的地熱資源主要是水溫 <100℃的中低溫地熱資源。根據其產出條件,分為斷裂(裂隙)型和沉積 盆地型二種類型(上述二種類型依據我省的習慣分類,也分別稱為構造裂隙型熱礦水和孔隙層狀型熱礦水二種(下同)。
1、巖石對溫泉分布的影響
海南省溫泉出露與中生代花崗巖有密切關系,據統計,全島31處(見附表1)構造裂隙型溫泉點(群)中,有20個溫泉直接出露于中生代花崗巖中,占溫泉總數的64.51%,有4個溫泉出露在一、二級沖洪積階地上,但基底為花崗巖,仍屬花崗巖裂隙型溫泉;在老地層與花崗巖接觸帶出露的有7處,占溫泉總數的22.58%;噴發火山巖中未見有溫泉出露。直接在花崗巖中出露的溫泉流量大,水溫高,平均水量2〃77L/s,最大流量14〃14L/s;平均水溫54℃,最高84℃。變質巖中出露的溫泉水溫較低,水量也較小,平均水溫46〃2℃,水量1〃53L/s。
2、構造斷裂對溫泉的控制作用
本島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斷裂作用發育,形成了東西向、南北向、北東向、北西向構造帶等主要構造體系,尤其以東西向及北東向斷裂體系為主,是多次活動、繼承性強的斷裂,控制著裂隙型地熱資源的儲存和運移。 ⑴ 東西向構造帶的控制作用 東西向構造體系是島內最主要構造體系,分別為王五-文教、昌江-瓊海、尖峰-吊羅、九所-陵水四條斷裂構造。由于地貌和地質構造上的原因,九所-陵水、尖峰-吊羅兩條深大斷裂與溫泉的形成關系最為密切:如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帶上有陵水紅鞋溫泉、高峰溫泉、三亞赤田溫泉等成群出露;在斷裂帶的南側有三亞草廠溫泉、半嶺溫泉、崖城溫泉等溫泉出露。斷裂帶南側出露的溫泉較多,水溫較高,水量也較大。溫泉沿深大斷裂帶出露,在破碎帶形成泉群,如高峰溫泉在長約2km的破碎帶中就有5個溫泉出露點。
尖峰-吊羅深大斷裂帶也有一系列的溫泉分布,如興隆溫泉、南平溫泉、石硐溫泉、七仙嶺溫泉和中沙溫泉、陀烈溫泉等沿斷裂帶破碎帶兩側溢出。七仙嶺溫泉是南北向的什物嶺斷層,在保亭境內三角嶺附近與緯向斷裂相交后,在七仙嶺山下出露形成,是我省溫泉水溫最高,水量最大的溫泉。 ⑵ 北東向斷裂的控制作用 區域性的北東斷裂破碎帶也是地熱資源儲存和運移的良好構造,全省有16處溫泉沿著這些斷裂帶分布,如官新溫泉、官塘溫泉、興隆溫泉、二甲溫泉、紅崗溫泉等。
(3) 地形對溫泉出露的控制作用 溫泉出露標高,東南部較低,在海拔30m以下的居多,少數在海拔50~60m;西北部溫泉出露標高都在在海拔90m以上。總體上,在東南部的溫泉出露標高低,水溫較高,流量也大;西北部出露的溫泉地形高,相對水溫較低,流量較小。
(二) 孔隙層狀型地熱水文地質條件及分布特征 根據已有的資料,瓊北承壓水盆地和西南部的樂東鶯歌海—九所盆地、東方感城—板橋盆地分布有隱伏的孔隙層狀熱礦水。孔隙層狀地熱資源在瓊北承壓水盆地主要分布于角尾組、下洋組、潿洲組地層,埋深500~1000m以上,承壓水的溫度一般為32~51℃,儲水巖性為粉細砂或中細砂層。西南部地區主要分布于望樓港組和佛羅組地層,埋深一般自50~100m左右,100m深度內承壓水溫度可達37℃,儲水巖性為海相貝殼碎屑巖或砂礫層;。
本島北部地區與西南部地區相比,熱礦水的含水層分布面積廣,厚度、深度也比較大,溫度高。瓊北的澄邁與海口地區,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于角尾組、下洋組和潿洲組地層。各組地層都是多回次的復式沉積地層,粘性土地層與粗粒土相間分布,在水文地質上,形成了隔水層與透水層相間分布的地層格局,為熱礦水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瓊北熱礦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受區域地貌、地層和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熱礦水含水層產狀基本與地形一致,由南向北、西北傾斜,主要通過眾多火山口通道和盆地邊緣,接受大氣降水和上、下含水層的越流補給。在天然水力坡度下由南向北往瓊州海峽徑流。地下水徑流至深部熱儲層時,徑流的常溫水不斷地被深部的熱巖層加溫成為熱礦水。低礦化度的熱水加入,破壞了原熱礦水的水化學平衡,含水介質中的礦物質就不斷地溶濾在熱礦水中來維持水化學平衡,不斷的補給、徑流、加溫、溶濾為深部熱礦水的形成過程。區內熱礦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以側向排泄于瓊州海峽和垂直越流補給排泄,人工開采也是熱礦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1、瓊北承壓水盆地層狀地熱田 海南島北部的瓊北承壓水盆地在1000m深度內,有8個承壓含水層組,主要分布在澄邁到海口一帶,其中第1、2、3、4含水層是常溫含水層,第5、6、7、8含水層是溫熱水含水層:
⑴ 第5層溫熱水承壓含水層組 分布于澄邁橋頭到海口新阜島一帶,賦存于第三系中新統角尾組地層。含水層由4~6個分層組成。含水層層位穩定,由南往北、西北變深和傾斜,厚度23.22~83.00m,平均厚度51.96m。在西部老城一帶,含水層其頂部隔水層為不穩定的粘土和粉砂層,上、下層水系聯系密切,隔水、隔熱條件差,以至該地段含水層地熱水溫偏低。本層富水性為中等-極強富水。
⑵ 第6層溫熱水承壓含水層組 賦存于中新統下洋組上段。分布于瓊北澄邁橋頭到海口新阜島、流水坡一帶,含水層厚度小,局部地段缺失。含水層厚度4.00~30.00m。單位涌水量0.557m3/s﹒m,富水性中等。水溫42.5℃。屬微咸溫熱水。
⑶ 第7層中低溫溫熱水承壓含水層組 分布澄邁橋頭到海口市區新埠島、流水坡一帶,賦存于中新統下洋組中段。在750m深度內由3~6個含水層組成,含水層層位較穩定,由南往北、西部傾斜,在西部老城一帶未揭露(800m深度內)。與上部第6層之間
有較厚的穩定的雜色粘土層相隔,隔水條件好。含水層厚度平均厚度66.29m,單位涌水量0.115~1.216L/ s﹒m,富水性中等-強富水。水溫42.5~50℃,屬微咸溫熱水。
⑷ 第8層中低溫溫熱水承壓含水層組 賦存于中新統下洋組下段。目前僅在海口金貿區、海甸島一帶揭露,海口金貿區施工的熱水孔揭露該含水層,在754~980m深度內由3個含水層組成。與上部第7 層之間有很厚的雜色粘土層相隔,隔水條件好。含水層厚度98.00m,單位涌水量0.268L/ s﹒m,富水性中等,水溫50℃,屬微咸溫熱水。
上一篇 > 對我國開展高溫巖體地熱能利用的設想和建議
下一篇 > 從國際國內地熱開發走勢看河南地熱開發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