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全國土地日:我校以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為目標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表時間:2022-06-18 14:38:37瀏覽次數:170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熱能新聞網訊:為紀念第32個全國土地日,迎接我校70周年校慶,6月18日,我校公共管理學院、自然資源部法治研究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湖北省土地學會,共同舉辦以“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下的土地政策創新”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來自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南京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的10余位土地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圍繞耕地保護、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議題作主旨報告和點評,500余位同行在線上線下一同參與學術交流。我校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胡守庚主持開幕式。
自然資源部不動產登記中心(法律事務中心)副主任李煒、校黨委副書記唐輝明分別于線上、線下致歡迎辭。《中國土地科學》執行主編王慶日研究員和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譚術魁教授,分別主持上午和下午的學術研討。
李煒表示,如何在有效保護耕地、合理規劃國土空間的同時,發揮土地資源的特性與價值,促進農民增收與農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推動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唐輝明表示,土地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要素保障和政策制度供給,如何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和創新土地政策,推進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保障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讓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性收益,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重大命題。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春解讀了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提出縣級國土空間規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要嚴格按照耕地保護優先序劃好“三區三線”,通過村莊規劃落實好鄉村振興的每一項用地安排。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農業大學張安錄解答了政府應如何因地制宜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提出應建立跨區域的橫向財政轉移機制緩解國土空間的非均衡性。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規劃領域總師賈克敬通過詳細對比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的自然稟賦差異,提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全面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積極推進集聚高效開發的建議。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黃賢金以國際視野分析了我國城鄉差距問題,提出農村土地產權改革應重視農民生產力效應,探索將農村土地價值植入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馮淑怡從產權公共域理論出發,通過理論假說和實踐檢驗,闡述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可行性,提出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浙江大學教授靳相木針對建設用地供給向城市傾斜等問題,探討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傳統“申請—審批”制度、直接入市制度的法律內涵和“跨軌”適用的可行性。
我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健認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本質是城鄉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的實現要適應城鄉融合發展、共享共富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均衡發展、主體公平、實施高效的建設用地制度。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朱道林教授闡述了如何平衡防止耕地“非糧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提出要合理引導土地流轉費水平、引導并監管資本下鄉、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堅守農村農業功能、精準落實種糧補貼等。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譚榮教授表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鄉村振興存在協同效應,他使用原型法和社會—生態系統框架等尋找可復制的自然資源治理制度模式,為推動土地制度創新提供了新視角。
胡守庚教授剖析了耕地保護生態補償的關鍵問題,通過構建耕地保護生態補償理論分析框架,探索其運行機制,以促進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為目標,提出了耕地保護生態補償政策工具箱。
本次研討會,依托我校公共管理學院唐健教授主持的《共享理念下的新型城鄉建設用地制度體系構建研究》和胡守庚教授主持的《長江經濟帶耕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構建與政策創新研究》兩個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展。
上一篇 > 喜報!我校獲批高等教育中外教材比較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