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1000萬美元可用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型熱能項目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4-07-01 09:16:47瀏覽次數:605
紐約州長凱西·霍楚爾25日宣布,1000萬美元資金現已到位,將用于資助大規模熱能項目,以減少建筑物供暖、制冷和熱水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新的大規模熱力項目將支持大型建筑或建筑管網的項目,這些項目需具備可復制的設計和商業模式,可顯著減少能源使用,最大限度地回收能源,并提高氣候和電網的適應性。
霍楚爾州長說:“投資于清潔供暖與制冷系統的設計和部署,是紐約在全州范圍內建筑脫碳和減排戰略的另一部分。通過這個新計劃,我們正在全州范圍內建造節能且舒適的建筑,供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o:p>
這項新的大規模熱能計劃由紐約州能源研究與發展機構(NYSERDA)管理,將以競爭方式向各院校、多戶住宅樓、醫療園區和社區提供資金,用于實施利用熱泵和低碳熱能資源(如地熱、廢水、廢熱、地表水和熱能儲存)的項目,從而將不同的清潔供暖與制冷系統及設備有效整合到其建筑中。項目地點可能包括單棟大型建筑或位于同一地點的多棟建筑(例如,由共享熱系統和/或資源提供服務的多棟建筑),既有現有建筑,也有新建建筑。
NYSERDA總裁兼執行長多利.哈里斯表示:“建筑空間供暖和生活熱水的生產是脫碳的一大挑戰,這凸顯了這項新計劃的重要性。該計劃將為那些展示可復制模式的項目提供支援,以減少能源消耗及提高氣候和電網適應力。隨著我們繼續采用和實施大規模熱能等新興的創新技術,紐約州將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透過清潔、高效、先進的供暖與制冷系統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o:p>
作為此次競爭性招標的一部分,NYSERDA將優先考慮氣候公平工作組定義的弱勢社區的項目,或服務于低收入居民的項目,符合《氣候法案》要求的項目,即至少35%(目標是40%)的清潔能源投資收益直接用于弱勢社區。為住宅建筑提供服務的項目設計必須準備并提交一份客戶參與和保護計劃,說明如何教育客戶并招募他們連接到系統,以及他們在連接系統方面的權利和責任,包括保護他們免受能源成本大幅增加的影響。申請社區熱泵系統計劃、FlexTech計劃或其他資金來源提供設計成本分攤的前提條件是完成可行性研究。
今天的公告是基于NYSERDA在社區熱泵系統計劃下取得的進展,該試點計劃于2021年2月啟動,旨在支援熱能網絡的可行性研究、詳細設計或建設。通過該計劃,NYSERDA為處于項目開發不同階段的50多個項目地點提供了資金支持。該計劃支持紐約州《氣候領導和社區保護法案》的目標,即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到2050 年減少85%,并確保至少35%(目標是40%)的投資收益用于弱勢社區。
建筑是紐約州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來源之一,通過NYSERDA和公用事業項目,超過68億美元的投資被用于建筑物的脫碳。通過提高建筑能效和推進全州安裝儲能設備、可再生能源設備和電動車充電設備,州政府將減少其碳污染,并實現2025年前將本地能耗減少185萬億TBtu的宏偉目標,相當于為180萬戶家庭供電。
該計劃由NYSERDA的清潔能源基金和區域溫室氣體倡議資助。
紐約州領先全美的氣候計劃
紐約州的氣候議程呼吁實現有序公正的轉型,從而創造能維持家庭生活的崗位,在所有行業中繼續發展綠色經濟,并確保至少35%的清潔能源投資收益(目標為40%)流向弱勢社區。紐約州正利用美國國內最積極的氣候和清潔能源倡議推進一系列的工作,包括紐約州總量 控制與投資計劃及其他補充政策,以1990年水平為基礎,到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減少40%,到2050年減少85%。紐約州也正走在到2040年實現電力產業零排放的道路上,包括到2030年實現70% 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以及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整個經濟的碳中和。這一轉型過程的基石是紐約州史無前例的清潔能源投資,其中包括在全州61個大型可再生能源轉型項目中投入超過280億美元,68億美元用于減少建筑物排放,33億美元用于擴大太陽能項目,近30億美元用于清潔交通計劃,以及超過20億美元的紐約綠色銀行承諾。截至2022年, 這些投資和其他投資為紐約州的清潔能源行業提供了超過17萬個工作崗位,而分布式太陽能行業自2011年以來漲幅超過3,000%。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改善空氣質量,紐約州還通過了零排放汽車法規,包括截至2035年,紐約州銷售的所有載客新汽車和輕型卡車均需實現零排放。合作關系將會繼續推進紐約的氣候行動進程,設立400多個注冊氣候智慧社區、130多個認證氣候智慧社區和近 500個清潔能源社區,而紐約州在州內10個弱勢社區中實施的最大規模社區控制監測計劃也將致力于治理空氣污染和對抗氣候變化。